李琦
对全球变暖与碳汇交易有关问题的思考
陈帅专业号 | 2012-9-18
1、全球温度升降与二氧化碳含量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上升之势日趋明显。在20世纪,全球近地面大气层温度平均上升了0.74℃。据有关学 者预测,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1.4~5.8℃。
    全球变暖对经济社会和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是巨大的。温度的上升,使得海水蒸发量增加,为热带风暴提供了巨大的水 汽和能量,导致了飓风、台风的肆虐;在陆地上,蒸发量的增加使一些原本就缺水的内陆地区连年干旱,许多湖泊因此干涸。在北极,原本能够反射太阳辐射的冰盖融化成吸收辐射的水,导致了水温的进~步升高,加速了冰盖的融化,形成了恶性循环。陆地冰川融化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直接导致海平面的持 续抬升,一些岛国将被淹没或遭受灭顶之灾。
   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所导致的温室效应,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科学家在南极提取的冰芯表明,在过去的65万年中,曾经有过7次冰河时期,冰河时期则是气温的回升期。全球气温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全球气温的变化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密切相关,若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则全球气温升高,若二氧化碳含量减少则气温降。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燃烧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则是造成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两个主要原因。
2、碳减排的积极行动及存在问题分析
    “低碳经济”从2003年第一次出现于英国能源自皮书以来,已经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同。以科技的发展为基础、政 府的倡导为动力、工业的实践为核心、公众的参与为后盾,各个领域对低碳经济正进行着积极的探索。
   近些年来,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根据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简称CDM)的有关原则,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购买发展中国家某一个项目“经核证的碳减排量”,以抵扣其自身排放量的限额。通过这样的碳汇交易,一方面降低了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所提供的资金、技术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节能减排,从而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实现了双赢的合作。
   我国甘肃省黑河流域的小孤山水电站,自2006年建成发电后,半年时间共实现减排二氧化碳20.8万t,经国际机构核 证减排量为16.69万t,获得了世界银行原型碳汇基金的补助,成为亚太地区首个获得世界银行碳汇基金补助的水电项目。 根据小孤山水电站与世界银行驻北京代表处签署的《原型碳汇基金减排抵消额购买协议》,协议购买期限为10年,减排总量为300万t,收购总价为1350万美元。
   由于减排温室气体能获得大笔的补助,因此不少企业愿意继续发展低碳经济。不过,也要看到,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积极参与碳汇交易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首先,我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清洁发展机制执行委员会(EB)注册的CDM项目占全球注册项目的一半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排放权供应国之一,但是碳汇交易的主动权(市场和标准)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我国并没有“定价权”,这使得我国处于碳汇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其次,碳排放权是一种宝贵甚至是稀缺资源,对于一些地区而言,如果在注册CDM项目的同时又在投资建设碳排量大的工程(如火力发电),就会占用有限的碳排放权资源。我国虽然没有碳排总量的减排义务,但是政府仍制定了减排目标,若部分地区碳排量增加,则其他地区的碳排量就应减少,长此以往,就可能导致地区间为争夺碳排放权而产生矛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应在碳汇交易方面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引导和建设更加成熟的碳汇交易市场,同时建立属于我国的减排规范,以降低碳减排市场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性。根据各省(区、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自然资源环境的评估情况,按比例分配全国碳排放量指标,同时建立相应的监测监督机制,确保我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公布的至200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下降40%~45%的目标得以实现。事实上,资源的分配是一个重大的经济社会难题。在这方面,我国在黄河水量分配方面有着成功先例。早在1987年,黄委经过大量基础工作,制定了各省(区)用 水指标方案(称为“87分水方案”)并经国务院正式颁布,为当今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法律指导与规范作用。这说明,对于十分重要的资源,应未雨绸缪,在尚未短缺时便采取措施有计划地将其分配到各地区,这也是笔者提出按地区分配全国碳排放量指标的依据。
3、结  语
    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全球变暖问题,不仅是单纯的环境问题,而且是技术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虽然对于其产生 原因在世界范围内仍存在分歧,但是笔者认为,对于人类而言,只有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才是积极的、负责任的行为。碳汇交易的出现使得我们与发达国家实现了合作,在减少碳排放量的同时也降低了减排成本。碳减排是一个巨大的系统课题,需要各地区、各行业的积极参与和实践,需要所有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作者简介
head
作者: 李琦
简介: [详细资料]
文章分类
手机文集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